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官渡区高中物理杨宇羽名师工作室第十六次活动简讯
作者: 发布于:2020-12-21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暖暖地、柔柔地洒在官一中如诗如画的校园里。2020年11月26日,杨宇羽名师工作室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们早已如约齐聚在咖啡屋,在这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室忙碌而又充实的一下午开始了。今天的主题是分享阅读《教师如何做课题》的心得体会以及官一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交流研讨。
张廷永老师:于2016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龄4年,有两届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人生格言是:当你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的时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张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他认为:做课题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而做课题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
张老师还特别提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段春梅老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教龄1年,职称:二级教师。人生格言是:待饮罢朔雪苍茫,应是春回燕入堂。
段老师从“为什么要做课题?”“什么是课题?”“怎样做课题?”“课题的推广”等维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段老师说: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走向高级阶段的表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探索科学施教的途径、提升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现实中,仅有小部分教师主持课题研究,相当部分徘徊在课题研究之外,或者参与别人课题“打酱油”。
段老师最后很谦虚地说道:对于专业、教学、教研......自己要学的还有太多,应该端正态度,抵制浮躁,脚踏实地、认真、严谨、严肃地对待教育事业!角向荣老师:本科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专业,任官渡区第五中学2022届高二5班班主任、物理教师;2023届高一1班物理教师。人生格言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角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角老师在讲解如何做课题时强调:我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要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可以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教育教学的疑点问题等方面。所选择的课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特别要注意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听了三位老师的读书心得之后,杨宇羽老师做了简单的点评并布置了下次的任务。杨老师提醒大家说:课题研究是给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自己教育素养的一次重大提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请大家积极准备课题方案。杨老师对我们赋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每个人都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接下来的议题中,官一中的物理教研组给大家分享了他们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并且展示了他们的教学视频,让我们受益匪浅!杨银涛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教龄2年,职称:二级教师。教育格言: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应该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教授高一年级的杨银涛老师向大家讲解了高一年级组集体备课的思路。《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个常规而又重要的教学课题,它的教学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合力与分力,而在于如何理解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分析方法,理解了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本质和意义,学生才能灵活巧妙解决实际问题。针对高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情况,杨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大量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等效”的前提;学生的实操,探究出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摸索出结论。展现了探究学习的精髓,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探究的热情。
陈静老师: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教龄3年,中教二级。荣获官渡区实验课教学竞赛二等奖,高三复习课赛二等奖,新教材课赛一等奖。
高二年级组陈静老师也展示了本年级的集体备课成果。《伏安法测电阻》这节作为高中物理电学部分,从真实的实验入手,得到可信的数据,让学生亲历了数据分析过程,暴露了因电表的内阻引起的误差,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1.误差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减小误差?陈老师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与对比,让学生亲自体会电流表内外接产生误差的原因以及选择的依据,最后得出结论。本节课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先由理论得出结果,再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让大家看到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一节转变教学观念的典型课例。
孟靖林老师:高中毕业于曲靖市第一中学,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9月于官渡区第一中学参加工作并担任学校团委书记至今。教学格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孟老师分享了自己高三复习课《三种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教学思路。孟老师谈到,三种观点分别是:动力学观点、动量观点、能量观点,这三种观点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物体的受力和运动问题,有区别也有交叉的的地方,造成一道题有时可以用三种观点解答,即一题多解;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从一种观点去解答,或有一种观点是最为简便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快速找到这些观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最终找到最简洁且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孟老师对课题进行了巧妙的设计,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对“三观”的选择有了正确的看法,对高中解答的解题思维有了本质的认识,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仿。
从点滴做起,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信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不断超越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育人者!